贴心完善,保障您购买无忧~
四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深厚,名人巨匠灿若星辰。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北宋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巨人苏轼,位列其中。
苏轼的全部著述(4800多篇文,2700多首诗,330多首词,多种专书、杂著、书帖、绘画)是我国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他一生投入生活实践的全部事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智慧和精神。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在历史时空中投射和延展着巨大影响力。这些共同构成苏学的思想源流和艺术宝库,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滋养。他是宋代蜀学开山之人,诗、词、文、书、画自开一派,为宋代天下文宗。其宏富著作、光辉事功、人格魅力仍然可说是当今中国人应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生动活泼的教科书。
在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评审专家、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张志烈看来,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全面性、顶尖性、复杂性的文化巨星,国际上称为“千年英雄”,是“说不全、说不完、说不透”的永远的苏东坡。
这个暑假,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名人办”)指导下,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之一苏东坡为学习范本,在广大中学生中开展“共饮一江水·问学苏东坡”主题研学旅行活动,本次活动由其全资子公司四川领航新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四川铎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办。8月5日至10日,“共饮一江水·问学苏东坡”研学旅行团,先后探访了武汉、杭州等与苏东坡生平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行中,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历史名人文化传承课。
8月5日至10日,“共饮一江水·问学苏东坡”研学之旅正式举行。本次研学之旅,主办方特别邀请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高中语文教研员,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专家段增勇,以及资深一线语文教学专家,曾任职于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拥有丰富的作文教学经验,智慧作文教学工具“笔参”APP产品设计者陶军诗,作为研学旅行的导师,全程为团员提供指导。本次研学使用作文提升工具——“笔参”APP,让团员在听完讲座后根据自己理解创作论文,并通过“笔参”APP提交给导师评审。
从成都出发,在武汉,团员们走访了武汉大学、楚河汉街、黄鹤楼、东坡赤壁。研学途中,段增勇老师为学生们主讲了有关《苏东坡传》的整书阅读。在授课过程中,团员们拿出承办方事先准备好的《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和苏轼诗文精选,聚精会神聆听讲座并作笔记。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坡赤壁的二赋堂内,团员观看了清代举人程之桢的楷书《前赤壁赋》和李开侁书写的汉隶魏书《后赤壁赋》,并集体纵情朗诵。中气十足的少年热情与前人气势不凡的书法,苏轼赋中阔达境界相得益彰。酹江亭临江而立,阴凉怡人,是聆听研学课程的妙处。亭下江水虽无法重现当年之波涛,仍见历史之涟漪。
除了武汉,研学团还去往浙江大学,聆听浙江大学教授讲座,进行苏东坡文化研修。并前往苏东坡喜爱的西湖,重走这位历史名人的杭州之路。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一诗中,苏轼留下名句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广为流传。而研学团成员也在他留下的与杭州有关的名篇中,通过实地探访,重新认识了这位四川历史名人。
为期6天的研学之旅,很快就结束了。但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学生寇振宇还有些意犹未尽。他说,这次东坡游学之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么几天下来可以说老师们的干货是相当足的,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课外拓展,教的都是十分具有价值意义的东西。“苏东坡虽然是生活困窘,但他依然能够用潇洒阔达的笔著文章,东坡先生作为我们四川人,我觉得很骄傲。”寇振宇说道。
同样来自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16岁姑娘王梓蕾也觉得此次研学之旅很有意义。“我们一路从武汉到了杭州,从苏东坡贬谪的黄冈到了赤壁,最后到了西湖,一路都是苏东坡的痕迹。我们不仅游山玩水,也跟着老师的讲解,体会到了苏东坡一路过来的情感变化,和他经历的磨砺。就像苏东坡在他的诗中所说:谁怕!一蓑风雨任凭生。这就是他的一身经历。他不论经历了磨难还是经历荣耀的时刻,他都以一种非常乐观向上的心态去调整自己。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完美人格,我们也学到了如何去塑造自己成为一个完善人格的人。这趟旅行非常有意义,我觉得我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王梓蕾说道。
石室中学学生倪梓祺认真总结了此次研学旅行的收获。她说,“从指导老师看,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过程中,他不仅仅是讲苏东坡这个人,他把苏东坡放到了一个大的背景来讲,而且在讲解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从同学看,此次研学,在和同学的相处中,感受到同学都是非常乐于思考的。这就提示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应该只是追求分数,还应该注意自己的文学素养。”
作为指导教师,全程陪伴了团员们研学旅行的段增勇认为,这场活动的组织安排是很有价值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人造访和学习,更主要的是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感受。以行走的状态去体验、去思考,而且又能和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真正去了解一个历史名人,他曾经走过的生命历程,以及他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在后世所发挥的作用。
段增勇评价道,“就这次孩子们的整体表现来看,他们不单单是感受到这种研学形式的活泼和生动,更主要的是他们摆脱了课堂中的局限性,他们的眼界和心胸被打开了。”他还提出建议:其实这样的研学活动它可以有多种方式,依据不同的学生个体而进行组合。不仅有中华民族整体的认知,也同时有地方文化的思考。中华文化的学习和当代文化的参与有很多共同点,我们在这个结合点上做好更好的学习思考是有价值的。
“这个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要基础于政策性的支持和进行很好的舆论宣传。不仅仅要进行活动最为完整的策划,在课程的设置,研学的主题,从最开始的设置到行程的策划安排,到最后学习成果的检测,都应该有完整的体系建构。不要注重形式,要注重研学内容的开发,活动形式的开展。要让行走有价值意义。这样的活动还可以进行省级之间的合作联谊,让不同区域的学生在集体的场合中交流互动地学习。”段增勇说道。
陶军诗在与孩子们参加此次研学之旅后,总结了此次活动的几个特点。“第一个是把研学旅行做成了一个扎扎实实的,具有浓郁教育性的活动。这次不仅是旅行,更注重研学。所有学生的小论文都可以在即将编写的书中出版,让他们有出版的机会。这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是首屈一指的。”陶军诗接着谈到,第二个是主办、承办方始终把学生研读的体验感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我们每个地方的吃住行都是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来执行。第三,始终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第四,研学是有教程的。《苏东坡传》、《苏东坡诗文精选》要求诵读甚至背诵。课程由浅入深,方方面面让同学们认识苏东坡。文化传承研学要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将研学活动变成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课程之一。学生围绕十大名人研学要出成果,并且让成果跟他们升学建立起联系,让成果激励他们热爱语文,也给他们参加中考高考带来直接的好处,让学生受益。研学的过程配置充足的师资,让研学从教学角度看是完整的、科学的、有深度的。
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这10个名字熠熠生辉。
围绕首批确定的四川十大历史名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将精心设计10条主题研学旅行线路,按照每条线路“追寻一次名人足迹、推出一本名人校本、聆听一堂专家讲座、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总结一项研学成果”的标准化设计,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历史名人主题研学旅行活动,把承载着丰厚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四川历史名人资源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青少年学习生活,推动巴蜀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此次“共饮一江水·问学苏东坡”主题研学旅行活动,是10条主题研学旅行线路中的一条。而在未来,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还将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省内中小学校、研学旅行机构等合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首批确定的“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为学习范本,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主题研学旅行系列活动。如打造一批中小学生主题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开展主题鲜明的系列文化活动,搭建“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宣传推广平台。
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四川历史名人”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不仅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游学相长”的创新,更能起到接续千古文脉、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也将在省委宣传部、省名人办等相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挖掘四川历史名人的立德育人功能,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开展好各类主题鲜明的系列研学旅行、文化文创活动,使其成为“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特色项目,共同担负起守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使命,为构建四川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增强四川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