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规划区分》(GB/T 17775—2024)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中,“文旅融合”和“智慧旅游”是新增的两个独立要求。2024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智慧旅游服务效能提升行动”等八大行动20项任务,快速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还通过发布智慧旅游场景应用指南、遴选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试点项目、推出智慧旅游典型案例、开展“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等方式,推动智慧旅游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
智慧旅游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将物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引入旅游体验、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管理等环节,以满足大家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进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智慧旅游”代表旅游景区创新基本导向,强化以科技赋能景区发展,通过新质生产力培育,推进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促进景区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培育以及新商业模式创新。
“智慧旅游”包括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3个方面,本质上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传统旅游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未来数字旅游产业化提升”。
“传统旅游产业数字化改造”,即通过科技赋能旅游景区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了解游客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旅游服务产品和服务,推动旅游景区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精确化营销。
“未来数字旅游产业化提升”,即通过数字旅游服务产品业态打造,开发数字化旅游服务产品,提供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等新场景与新空间,为旅游景区体验增添无限可能。
智慧旅游的核心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它将物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应用到旅游体验、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管理中,以满足大家日渐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景区作为旅游的基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应积极引入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智能导览等新技术与新设备,以提升景区运营效率,提高运营效果。如使用云旅游大数据分析平台获取客流、消费、舆情等全方面的旅游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科学决策、实现实时调度,以提升管理效率和游客体验。
在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保留线下服务的基础上,支持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专门的应用程序和界面,优化使用体验。比如,平台能够给大家提供语音导航功能,方便视力不佳的游客。
通过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让文化和旅游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丰富游客的消费选择。培育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
结合2024年5月国家发布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智慧旅游发展的重点任务可概括为:
智慧旅游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过程,需要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人才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演变,智慧旅游将继续作为推动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的解读,探讨旅游度假区怎么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旅游度假区在进行标准化建设中需贯彻绿色发展和低碳、节约理念,在开发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要落实生态文明的具体实际的要求,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在《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国家标准中,对度假区度假环境氛围营造、人工环境打造等提出要求。在度假区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从规划之初对建筑设施选址及密度的衡量、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处理到后期运营管理中采取环保节能措施降低能耗都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与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环保特征不谋而合。同时,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也有效帮助旅游度假区在建设运营中实现绿色健康发展。
旅游度假区标准化建设强调度假区应与当地人文环境的融合,要求实现社区与度假区共建共享。在具体实施措施中,完善针对老龄人口、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服务设施则体现了度假区的人文关怀。例如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度假区作为新国标实施后四川省的首个国家级度假区,在建设运营过程中通过引入游客叫号系统、设立老人儿童专属休息区、针对特殊人群发布景区优惠政策等措施,体现了度假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质生产力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在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年轻人存在对情绪价值供给的高需求,需要度假区在运营中以人为本,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给予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感和情绪价值满足。
《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规定要求度假区度假产品数量丰富、品质优良,新质生产力的新兴技术应用助推度假产品升级换代。当前VR/AR、5D及元宇宙技术相对成熟,网络技术崛起,基于环境和生活,通过对文化IP的挖掘,加上AR、VR、MR等科技应用,再加上虚实结合的空间营造,文化场景转变为沉浸式情境,让人体验到感官的震撼和思维的认同。
《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标准注重引导文旅深层次地融合,将文化融入住宿、餐饮、购物等度假体验的方方面面中。技术运用加上创意策划促进了文旅深层次地融合,例如青岛文旅运用高科技的全息投影技术将古画《清明上河图》变成了让人宛如画中游的多维立体互动项目,完成从现代到宋代的“穿越”之旅。度假区开发多样化度假产品,有效延长了游客在度假区停滞时间和度假区生命周期。
高质量旅游度假区需要高质量环境设施和高质量服务,《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中对高质量度假区建设提出标准要求。旅游度假区通过利用新质生产力下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促进度假生活方式转变,满足长期度假旅游者多样化生活需求。例如机器人送餐、机器人讲解、智慧导览系统、智慧停车系统等智能设施建设应用有效提升了度假区服务力和接待力。
针对旅游度假区管理机构人员冗杂、管理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新质生产力为处理问题提供了方向。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意味着度假区管理人员需来优化组合,进而优化管理结构,提升管理效率。
《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标准明白准确地提出度假区管理机制需要健全高效,综合治理能力强,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统筹管理辖区内各经营主体。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技能水平是提升度假区管理人才供给水平的重要路径。在具体措施中,注重引进度假管家、专业规划策划人才、组建专业团队、定期对度假区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有助于旅游度假区管理结构更新、运作创新、效率提升。
传统度假区管理主要靠人对人的服务,科技含量不高,新质生产力所体现的数字化转型特征,在旅游业主要体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运用,促进旅游业智能化转型。利用大数据能轻松实现度假区消费市场态势分析、度假旅游者画像收集分析,从而细分度假市场,有助于度假区管理机构及时掌握度假区发展状况,对辖区游客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标准对度假区安全应急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在度假区评级考察中,通常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这就要求度假区具有完善的安全监测、应急管理系统。人流监测系统等技术的运用有助于管理机构及时掌握游客分布情况,及时作出反应,对度假区高峰期人流集中区域进行安全疏散。
新质生产力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随着科学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创新活动的持续活跃,社交平台的多样化带动经营销售的方式创新,针对潜在游客的数字营销手段契合了《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标准中对度假区要通过多样宣传形式扩大知名度,提升品牌影响力的要求。
截至2024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国家级度假区85家,但并非所有度假区都具有广泛的品牌影响力。旅游度假区发展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持续的文化投入,引发游客情感共鸣,树立培养游客对度假区的品牌认知。度假区管委会需注重旅游服务产品的品质提升与服务优化,产品与营销共同发力,通过构建完善的旅游生态体系,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稳定的客源基础,实现游客对度假区品牌忠诚度的转化。
如今我们国家社会经济进入高水平发展的新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要求实现旅游度假区的高质量供给。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对服务、管理、营销等的赋能作用,有助于度假区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标准强调了生态文明、文旅融合、科学技术创新、餐饮节约、文明旅游等内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度假区资源化时代已逝去,产品化时代成为主流,场景化时代代表未来。新质生产力引导辅助旅游度假区标准化建设,推动旅游度假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然而在具体实施中,仍需注意宜整合盘活度假区现有存量,不宜过分依赖新科技花大代价打造新产品。
将资源价值、旅游交通、游览设施、游览服务等列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规划区分的具体条件;增加“文旅融合”“智慧旅游”等新内容……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规划区分》(GB/T 17775—2024)(以下简称“新《标准》”)近日发布,将于202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代替2003年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以下简称“2003年版标准”)标准,成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规划区分的依据,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特征和旅游发展要求,强化前瞻性和引领性,发挥实践指导作用,提高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景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03年版标准实施已有20多年,这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形势、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景区发展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特征和旅游发展要求,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相关的单位对标准做了修订。
相较于2003年版标准,新《标准》更改了“旅游景区”的术语和定义,强调旅游景区应以游览服务为基本功能;增加了“等级规划区分前提”一章,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文明旅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新要求;将“游览”部分更改为“游览设施”和“游览服务”两部分,增加支付便利服务内容等。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发生了变化。如,以前人们出游时会邮寄明信片,2003年版标准将‘邮电服务’作为旅游景区划分条件之一,新《标准》将其相关联的内容更改后纳入‘游览服务’和‘智慧旅游’;当前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从单一的观光游览向多重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转变,新《标准》则增加了‘文旅融合’等相关联的内容。这些变化结合了新时代特征和旅游者的新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戴学锋说。
新《标准》增加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规划区分的前提,成为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认定的总体导向和基础要求。这中间还包括近三年未出现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重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重大旅游市场失信行为与重大负面舆情等内容。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凌云看来,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和法规和政策规章的规定,还要格外的重视旅游安全问题和诚信经营,并重视社会舆情。“前提作为景区申报的前置性通用要求,能够引导景区主动响应游客合理的利益诉求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震方认为,在推进文旅融合、强化科学技术赋能、推动绿色转型和高水平发展的新发展阶段,新《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旅游景区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促进旅游景区行业监督管理和格局优化,提升旅游景区带动作用和综合效益。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负责的人介绍,新《标准》延续了2003年版标准的等级规划区分内容,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规划区分仍然分为五级,但等级规划区分依据有明显调整,新《标准》要求在符合等级划分前提的基础上,以旅游景区的资源价值、旅游交通、游览设施、游览服务、旅游安全、文旅融合、智慧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为具体划分条件。
张凌云说:“将游览服务作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具体划分条件,是在引导景区不能只重视游览设施建设,而忽视游览服务和游客的感受体验。至于文旅融合、智慧旅游,不仅是实现旅游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重要方向之一,还顺应了旅游需求变化的新趋势。”
黄震方认为,九项旅游景区等级规划区分具体条件有利于规范、指导和推动旅游景区健全质量体系,全方面提升质量发展水平。他举例道:“游览设施、游览服务、旅游安全有利于引导旅游景区完善旅游设施,强化游览服务功能,保障旅游安全;文旅融合、智慧旅游有利于引导旅游景区推进文旅深层次地融合,促进技术进步和智慧旅游升级,丰富旅游体验;资源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有利于引导旅游景区优化旅游环境,实施低碳运营,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这些内容为各地推动旅游景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出了方向性建议,可以指导各地旅游景区为游客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产品和旅游服务。
近年来,5A级景区苏州周庄古镇积极开发数字化旅游服务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等旅游新场景与新空间。“新《标准》给咱们提供了更科学完善的指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善提升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青介绍,下一步,景区将积极落实新《标准》要求,打造更多互动性与沉浸感并存的新场景,为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新《标准》的重点和亮点集中体现了“六个强化”,即强化前提、强化游览服务、强化文旅融合、强化旅游安全、强化智慧旅游、强化绿色发展;提出旅游景区的文化主题、文化利用和文化传播等要求;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安全救援与应急处置等要求;增加旅游景区智慧服务、管理与营销等建设内容和要求等,为旅游景区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作为新《标准》起草单位之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的人介绍,江苏省将依据新《标准》,结合省内旅游景区人文底蕴深厚的实际,深化文旅融合,加强数智赋能,从旅游景区文化挖掘、产品迭代、服务提升、管理增效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江苏旅游景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同时,将以5A级旅游景区建设为龙头,有序推进4A级旅游景区整体品质提升,带动3A级等旅游景区特色化个性化稳步发展,建设一批具有江苏风情、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旅游景区集群,以更多高品质旅游景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4A级景区玄武湖公园位于南京主城区,人文古迹荟萃,山水城林相融,是市民游客打卡休闲的好去处。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秦小斌说,景区将依据新《标准》,持续提升景区生态环境;做好文化展馆建设,研发文创产品,拓展文化展示与体验新空间;研发推出更多文旅新产品,打造“夜游玄武湖”品牌,及时上新四季游览线路;持续提供优质服务,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做好文明旅游引导、游览咨询、景点讲解等各类服务工作。
据介绍,针对新《标准》,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地方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学习培训和贯彻落实,加大宣传力度,逐步的提升宣传推广效果。加强实施组织领导,有效发挥旅游景区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主体作用,落实落细实施工作要求,推动旅游景区更规范、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