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月9日电(记者周义)“大上海理发厅”“罗克照相馆”这些“古早”的招牌,在福建泉州的中山路上随处可见。踩着陈旧的石板路,邂逅鲜艳的“胭脂砖”,穿行在骑楼古厝间,似乎不经意就能触碰到前史。
中山路贯穿泉州古城南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其修建风格表现了泉州这座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多元文明交融的特征。
中山路骑楼修建构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时许多南洋华裔回乡,修建的骑楼修建带有五脚基等南洋修建符号,又有红砖、窗花等闽南传统民居特征,是中西合璧的修建模范。闽南多雨,夏日酷热,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修建物,既漂亮又有用。
历经百年风雨,中山路上的修建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消防危险多等问题日渐凸显,一次抢救性的“大手术”让老街再次勃发容光。“2018年泉州启动了中山路维护提高工程,从修建面貌、景象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夜景照明四大方面做归纳整治修正提高。为了修旧如旧,采用了传统闽南修建的10多项陈旧技艺。”泉州市古城维护开展指挥部建造组副组长王顺福介绍。
走在中山路的古街巷陌,昂首不时能看见屋檐下规整摆放着造型精巧的“滴水兽”,它们便是修正维护的受益者。“闽南骑楼式修建的排水孔被称为滴水兽,会被做成花鸟鱼虫各种造型,有时修正一个,就要伏案或趴在墙上绣花一整天。”泉州市传统修建名匠杨建宗说。
得益于这种“匠心”,钟楼、慈济宫、泮宫、宋市舶司遗址等前史遗址以及那些镶嵌于骑楼墙上的旧式商铺匾额得以重现旧日光荣。
“既能引发老泉州人的回想,又能让年轻人更懂中山路。”看着“重生”的街巷,从小日子在这里的陈光厚很是慨叹。
中山路在维护中求开展,在传承中谋立异,现在已成为集文明体会、休闲购物、艺术欣赏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南音弹唱、提线木偶、变脸、蟳埔女簪花围等非遗文明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源和堂、水门国仔、秉正堂等传统老字号店肆里,新老泉州人细品闽南风味,回味回忆;侨批馆、蔡国强艺术馆、175号艺术空间等一批文明艺术新地标正对外展现着泉州的生机
当夜色慢慢映衬泉州古城,灯光逐步亮起,带着前史温度的暖黄与都市的霓虹在中山路开端交错。“中山路以一种敞开容纳的姿势,欢迎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见证并参加着老街的重生。”来自上海的吴妤说,自己期待着与它的下一次邂逅,持续倾听它的故事、感触它的魅力。